血壓的形成及相關定義
作者:蘇州明基醫院哈特瑞姆心臟中心主任 張麟教授
1.什么是血壓?
通常所說的血壓是指血液在動脈中流動的過程,對單位面積血管壁上的側壓力就是動脈血壓(以下簡稱血壓),以毫米汞柱(mmHg)為單位表示。因此,循環系統內足夠的血液充盈和心臟射血是形成血壓的基本條件,而外周血管阻力是影響血壓的另一因素。血壓等于心輸出量與外周血管阻力的乘積。所以人體過高或過低的血壓都會引起機體的生理或病理改變。
2.血壓是怎樣形成的?
血壓的相對恒定是維持生命的重要條件,維持血壓的相對穩定需要有正常的心臟泵血功能及動靜脈管道系統的流通。正常情況下,心臟每天跳動10萬次左右,泵出約5000-7000升血液,總行程將近10萬公里。隨著心臟的收縮和舒張周期,使血液始終以一定的速度持續地流動著。另外,因為心臟每次收縮將60ml-80ml血液射入主動脈內,大約1/3的血液流向外周血管,其余約2/3血液被暫時貯存在主動脈和大動脈內,使主動脈及大動脈進一步擴張,主動脈壓力也隨之升高,這部分血液以物理勢能的形式貯存在彈性血管壁中,其作用是使左心室的間斷射血變成動脈內的連續流動的血流,并使每個心動周期中動脈血壓的波動幅度遠小于左心室內的波動幅度,這樣有利于人體正常組織器官血液相對恒定持續的灌注,以確保各自的功能正常進行。血壓形成三要素,見下圖:
血壓形成三要素:1、一個前提條件:血液充盈; 2、兩個基本因素:心臟射血和外周阻力相匹配; 3、五個影響因素:a.每搏輸出量(主要影響收縮壓); b.心率(主要影響舒張壓); c.外周阻力(主要影響舒張壓); d.主動脈和大動脈的彈性貯存功能; e.循環血量和血管系統容量的合理配比。 |
3.正常人的血液循環系統是如何吐故納新?
心臟分有4個腔室,分別為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及右心室。當左心室收縮時,將有氧的動脈血射入到主動脈,通過像樹枝一樣的各級動脈分支,將血液運送到全身組織,以滿足組織代謝所需。在組織代謝過程中,會產生二氧化碳等代謝產物,然后由靜脈血帶回到右心房,經由右心室進入肺。在肺中,靜脈回流血中的二氧化碳和人體隨呼吸進入肺組織的氧氣進行交換,然后再將含有氧的新鮮血液從肺靜脈經左心房,流入左心室,繼而將有氧的動脈血射入主動脈。血液這種周而復始的運動叫做血液循環,保證血液循環正常功能的動力主要來源于有效的血壓水平,見下圖
4.什么是收縮壓?什么是舒張壓?什么是平均動脈壓?
心臟收縮時大血管內壓力最高點稱之為“收縮壓”;心臟舒張時大血管內壓力逐漸下降至最低點,也就是管壁壓力最低的稱之為“舒張壓”;平均動脈壓由于心室舒張期時程長于收縮期,故不是收縮壓與舒張壓的絕對平均數,而是更靠近于舒張壓,約等于舒張壓加1/3脈壓。當心臟心室收縮時將血液射入主動脈,主要發揮兩個功能:1.推動血液前行,2.加壓于大動脈的血管壁使其擴張,心臟收縮后緊接著舒張,心臟舒張的時間比收縮時間略長,約0.06-0.08秒,以利于血液充滿心室為下一次收縮作準備,舒張時主動脈瓣關閉,血液不能回到心室,此時大動脈彈性發揮作用彈性回縮,擠壓血液繼續前行,以維持血液向前流動的連續性,確保人體組織器官功能的正常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