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壓分類及動態血壓的臨床意義
作者:蘇州明基醫院哈特瑞姆心臟中心主任 張麟教授
一、基礎血壓?
基礎血壓是指在特定的基礎環境下,受測者身體、精神及代謝都處于靜息狀態測的血壓值(如清晨剛醒而未起床的時刻)。一般認為基礎血壓的高低與病人的預后密切相關,基礎血壓值越高,預后則越差,合并癥也越多。值得注意的是基礎血壓的測量也受時間、地點、睡眠質量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使其在臨床的應用受到很大的限制。事實上,臨床工作中,最應該注意的是病人的基礎血壓,如果病人或醫生能按照上述要求測定病人的基礎血壓,醫生可根據基礎血壓值,制定高血壓的治療方案,更有利于高血壓的有效治療,能最大限度的減少高血壓患者合并癥的發生和發展。
二、偶測血壓?
偶測血壓是指在沒有任何準備的情況下,任何時間、地點和環境情況下測得的血壓值。門診只所以要求患者坐位或臥位休息15分鐘后測血壓的主要目的就是盡可能獲得病人近似基礎狀態血壓值的措施之一。偶測血壓臨床上應用廣泛,但也存在很多局限性和缺點,如不同的醫護人員在同一條件下,測量同一被測對象,血壓之間有顯著誤差;同一被測對象在不同時間的偶測血壓也有顯著的波動,上述這些缺點大大影響了偶測血壓的應用價值,也就是說,單次偶測壓不能代表真實的血壓值,也不能說明病情的好壞或降壓治療的療效。解決偶測血壓波動大的問題,可采用以下三種方法:1.被測者應該在休息的條件下,由醫護人員在不同的時間,至少取三次以上測量血壓值的平均數,這樣才能比較接近病人血壓的真實情況,或者接近基礎血壓;2.臨床常見部分患者,醫護人員所測得的血壓值,始終高于病人家屬或病人自己所測量的血壓值,即“白大衣現象”,這時可由病人家屬或病人自己測量血壓;3.全自動血壓記錄儀即動態血壓監測血壓,能有效避免上述種種不利因素。
三、動態血壓?
動態血壓分直接和間接動態血壓兩種:1.直接連續血壓記錄:屬于有創傷性檢查,多用于重癥監護或冠心病監護室。主要方法是經動脈內插管,鏈接血壓記錄儀,經圖顯示瞬間的血壓數據,以利于重癥患者藥物的隨時調整,顯然動脈內直接測量血壓數據準確,但有創的檢查方法并不能在臨床實際應用中廣泛推廣; 2. 間接連續血壓記錄: 優點:即24小時動態血壓能測定一個人晝夜,每間隔30-60分鐘的血壓值,將有效數據的均值用于臨床。動態血壓可以更好的用于1. 高血壓病的早期診斷;2. 監測夜間血壓及清晨高血壓;3. 指導臨床合理用藥; 缺點:1. 影響受試者夜間休息;2. 日間活動受限。
四、動態血壓晝夜時段及正常參考值
日間范圍指6時至21點59分之間,夜間范圍指22點至次日晨5點59分之間。我國從80年代末,許多省市級醫院先后開展了此項技術,并進行了相關研究,并擬定了中國人正常血壓者、高血壓病人以及老年人24小時動態血壓診斷參考數據(山西省李運乾教授和張麟教授,上海市高血壓研究所張維忠教授等)。1992年在廣州召開了全國動態血壓協作會議,經過討論擬定了“中國正常血壓者24小時動態血壓參考數據”見下表2,相關數據一直沿用至今。特點:動態血壓均值的正常參考數據要比偶測血壓正常值低。
表2 中國24小時動態血壓正常值參考數據(mmHg)
時間 | 收縮壓 | 舒張壓 |
晝夜血壓均值 日間血壓均值 夜間血壓均值 | <135 <130 <125 | <85 <80 <75 |
五、動態血壓的三大臨床意義?
1.判斷病人是否需要開始藥物治療:臨床常用的偶測血壓,提供的只是患者瞬間血壓,若根據瞬間血壓決定治療與否,會有很多偏差發生。 24小時所得數據遠較偶測血壓值為多,這點對于決定高血壓病人是否需要用藥治療,顯然優于偶測血壓;
2.判斷患者的預后:研究證實24小時動態血壓的血壓值與左室肥厚或心血管事件的相關性明顯優于偶測血壓;
3.評價降壓治療效果:在許多情況下,24小時動態血壓測量可用來評價藥物治療效果,對于選擇用藥,調整劑量,給藥次數和間隔時間等個體化治療是非常重要的依據。